郑州欣宝助孕机构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郑州欣宝助孕机构 > 郑州试管成功率 >

郑州试管成功率

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

2023-11-09郑州试管成功率admin 343
2岁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3岁以内的2岁宝宝在非紧急的情况下建议少使用退烧药和不打退烧针,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避免用药发生虚脱及药物毒性反应。所以当2岁宝宝发烧到38度的时候,医生

【导读】对于父母来说,宝宝的身体健康显得极其重要。而感冒和发烧是宝宝常见的疾病之一,宝宝的正常体温和我们成年人一样都在36摄氏度到37摄氏度的范围内。但是如果宝宝发烧超过了39度,就应该及时就医和治疗了。此外还需要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帮助宝宝缓解难受的感觉。那么到底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呢?

2岁宝宝发烧38度怎么办

根据临床医学知识我们统计出,小孩体温变化对身体的负面影响程度,当孩子的体温达到以下度数,请立刻上医院就医:

1、3个月(或更小):37.9℃。

2、3到6个月:38.3℃。

3、6到24个月:39.4℃。

4、2岁:40℃。

所以当2岁宝宝发烧到38度的时候,医生会建议家长首要使用物理降温而非药物处理。或者先自行降温处理。

1、 温水擦浴,适用于38.5度以下。

孩子发烧了推荐首选物理降温,三十八度五以下可勤些用温水擦浴,用温毛巾擦四肢及背部的皮肤至潮红(胸腹及颈部皮肤敏感,容易受刺激而出现寒战,不擦),每二十分钟左右一次,可以有效降温。可以用温水给孩子泡澡,只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再次着凉就行。

2、服用退烧药,适用于38.5度以上。

三十八度五以上推荐用美林(布洛芬)退热,效果不错。如果服过美林后一小时还没有汗出及退热的话,体温甚至上升高过三十九,可以用些百分之三十的酒精擦身降温,如果再不行的话,可能需要到医院肌注退热药并作进一步治疗了。达到39℃高热容易引起孩子惊厥。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℃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。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。

3、通风散热

多通风,注意散热,衣着宽大,忌用棉被包裹。夏天可使用空调,室温控制在27℃左右,注意定时开窗通风,使房间空气对流。

4、保证水分

多饮水,吃流质饮食,如西瓜汁等,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。

5、头部冰枕: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,排出袋内空气,压紧袋口,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。

2岁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

3岁以内的2岁宝宝在非紧急的情况下建议少使用退烧药和不打退烧针,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避免用药发生虚脱及药物毒性反应。如果出现已经用药,但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℃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。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,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℃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。

别说已经到了高烧界限的39度,爸爸妈妈们就算看到孩子小脸烧得红彤彤,浑身滚烫,就已经是一件很紧张的事情了。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认为,发烧时就应该尽快帮宝宝退烧才安全。事实上,若是轻微疾病,发烧会出现2-3天左右,而且面对发烧的正常态度是找出发烧背后的病因,强行降温是不科学的。不要一味要求医生把烧逼退,因为有时发烧是因身体出了什么特殊状况而导致的!

小孩发烧39度爸爸妈妈究竟该要怎么办才好?

如果宝宝发烧在38.5℃以下,爸妈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,例如头部冷湿敷;超过38.5℃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。但是体温39℃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,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,都应及时治疗。

1、温水擦浴,用毛巾蘸上温水(水温不感烫手为宜)在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部擦拭5~10分钟。亦可用市售的“退热帖”贴(或家用冰袋)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。

2、服用退烧药,宝宝发烧超过38.5度时,医生会考虑使用口服剂或肛门塞剂来为宝宝退烧。或者以上物理措施不明显时,可口服退热药。

哺乳期发烧39度能吃什么药

哺乳期发烧39度能吃什么药?具体到什么药的话,应该要在看了医生以后根据医生建议用药。医学专家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,将药物对哺乳期的安全性进行归类,大致分为哺乳期禁用药物、慎用药物和安全可靠药物,另外还有少数目前还不能证明哺乳期应用是否安全的药物。

1、哺乳期发烧39度时不能乱吃药,要到医院治疗。若是要吃药,应当选择一些对乳汁影响不大的药物,比如感冒冲剂、板蓝根、双黄连等。如果感冒加重,就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,理论上所有妈妈服用的药物,都会进入母乳,但一般来说浓度都很低、量也很少,对宝宝影响不大,但在医生指示下使用比较安心。

2、选择药物应慎重。确定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、半衰期短、在体内排泄快的药物;在相同疗效下选择毒性最小、安全性经过临床应用验证的药物;选择有效用量相对较小、给药次数相对较少的药物;慢性病长期用药或需用慎用药物时,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,并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。

3、给药方法要巧妙。用药途径以口服或局部用药最好,此方法可减少乳汁内药物含量;尽量减少每天用药次数,避免持续用药或采用缓释剂型的药物,从而减少婴儿的吸收量。


参考资料